
新疆一列7557次“慢火车”,是沿途学生的“校车”,也是农牧民外出务工的“班车”;山东一列7053/7054次“慢火车”,途经15个古村落和6个特色小镇,见证乡村旅游。可以说,每一列“慢火车”,都体现了铁路以人为本、温情便民的深切关怀。
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是乡村“致富车”。沿线乡亲们背起山货,坐着“慢火车”去赶集。云南大凉山里的5633次列车上,彝族老乡的背篓里总装着核桃、花椒和野生菌,清晨上车时还沾着山雾,中午到县城集市就成了抢手货。车厢开辟专区助销沿线农副产品,列车员用车上的“集市通”帮老乡卖山货和彝绣;陕西秦岭的 7006 次列车在车厢里搭起 “临时货台”,商洛的核桃、安康的富硒茶在这里连成 “产业链”。“慢”,让更多人登上了火车,装载满满烟火气,承托着暖意生活。
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是孩子“求学车”。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每周一都要坐两小时 5633 次列车去县城上学,列车员会提前备好热水和创可贴,有时还会给晕车的孩子递上姜片。这趟穿行于大凉山腹地的慢火车,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。它是经济实惠的 “校车”,全程票价最高 25.5 元,比长途汽车便宜一半;是平稳的 “移动教室”,退休教师王桂珍每周三都会上车,在摇晃的车厢里给孩子们补数学课是连接着书本与世界的桥梁,列车员定期带孩子们看窗外的隧道和桥梁,讲解成昆铁路建设时 “一根钢钎凿十年” 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38%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是民俗“传播车”。“慢火车”并不枯燥,载着鲜活的生活。湖南湘西的 7266 次列车上,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车窗边随风飘动,列车员教乘客学唱《龙船调》;云南的 8861 次列车会在彝族火把节当天,在车厢里挂起火把模型,让各族乘客一起跳达体舞;贵州的 5640 次列车专门设置 “非遗展示角”,苗族银匠在车厢里现场打制银饰,侗族大歌的歌声伴着列车的哐当声回荡;从华北平原到西北边陲,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,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,81对“小慢车”,遍布全国21个省区市,将35个少数民族地区紧密团结在一起。“慢火车”承载着文化精髓,引领乘客饱览绝美风光、体验淳朴民俗、感受人文气息。
“慢”,并非停滞。正是这份“慢”,让沉甸甸的生计上车,让莘莘学子上车,让商品“流量”上车,人们正借着这缓缓前行的列车,驶向更亮堂的日子。
发布于:贵州省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