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2005年那会房价还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,买到房的人都美得不行。可一晃20年过去,当年的新房现在都成老房了,各种问题也跟着来了:外墙皮往下掉、管道老化漏水、电梯三天两头出故障,老旧小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
住建部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国房龄超过20年的老房子有86.3亿平方米,占城镇住宅总量的41.7%。这些老房子咋整,成了城市更新和居民安居的大问题。最近住建部发布了老旧小区改造新政策,这事可不少人关注。
从2018年起全国已经改造了21.9万个老旧小区,3800多万户家庭受益。不过这次政策跟以前的棚改不一样,更讲究“微改造”和“绣花式”更新,就是要保留小区原来的样子和历史味道。
住建部住房更新司司长张明在6月18日的发布会上说:“2025年起,20年以上房龄的住宅都要纳入改造计划,但不再大拆大建,而是搞微改造、精更新。”这说明以前那种大规模拆了重建的棚改模式,基本是没了。
为啥政策变这么大?看看数据就知道了。2018到2023年,全国棚改花了4.7万亿元,可同期老旧小区改造才花了8900亿元,棚改花的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5倍多,但受益人数差不多。
更关键的是大规模棚改还带来不少社会问题。国家发改委2024年调查显示,棚改安置里,67%的居民对安置地点、补偿标准不满意,23%的棚改项目还出过群体事件
新政策下老旧小区改造得遵循“四个优先”:先解决建筑安全隐患,再处理基础设施老化问题,接着完善社区公共服务,最后提升生态环境品质。
从钱上看2025年起,中央财政补助比例从30%提到45%,地方财政出25%左右,居民自筹从28%降到15%左右,剩下的由社会资本出。
上海浦东新区的“明珠家园”小区就是个例子。这个2003年建的小区,2024年底开始改造,总共花了3850万元,居民只出了580万元,占15%。改造内容包括翻新外墙保温、换电梯、装智能安防系统,不到半年就干完了,居民满意度达到96%。住那的李阿姨说:“以前怕改造得搬家,结果根本不用,就是施工有点噪音。现在房子漂亮了,冬天不跑风,电费都省了。”
这次政策的改造标准也有亮点。住建部把老旧小区改造分成基础类、完善类和提升类。基础类改造是必须做的,像加固房屋结构、更新水电气管网、修缮外立面等,平均每平方米投入350元,100平方米的房子,每户自筹5250元,分3年交,每月才150元不到。
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可以自己选,比如加装电梯、建智慧社区、添健身场所等。这两类改造自筹比例会高一些,但有金融支持。
工商银行在21个城市试点了“宜居贷”,参与改造的居民能贷最高10万元,5年还清,年利率3.6%,比普通消费贷款低近一半。
改造后的老小区能变好吗?广州越秀区东山口片区给出了答案。这个90年代建的老地方,2024年改造后,不光外观新了,还保留了街区风貌,引入了智慧化管理系统,居民满意度从61%涨到92%。
住那30年的老王说:“住了30年的老房子,现在比新小区还舒服,既有老街坊的熟悉感,又有新小区的便利,关键没花多少钱也不用搬家。”
不过新政策推行起来也有挑战。首先是居民意愿问题,全国32%的老旧小区居民对改造持观望或反对态度,主要是担心花钱和施工影响生活。
为解决这问题新政策设了“双三分之二”表决机制:只要三分之二以上业主且占总建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,就能启动改造,避免少数人“一票否决”。
资金筹集也是个难题。虽然居民自筹少了,但2025到2030年,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总投资得2.3万亿元,光靠政府不行。
住建部正在探索“改造+运营”模式,允许改造后的小区利用公共空间搞社区商业、养老服务等,收益用来补改造成本和后期维护。
北京“团结湖北里”小区就把废弃车库改成社区商业空间,年租金120万元,不仅收回了改造投资,还攒了维修基金。
专家说新政策更强调“有机更新”,既满足居民需求,又兼顾城市长远规划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宏研究员说:“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成熟了,从追求‘大而新’到注重‘精而美’,是城市化新阶段的必然选择。”
住建部表示2025年选100个城市试点,2026年底全面推开,到2030年基本完成现有20年以上房龄小区的改造。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、没法改造的老旧小区,还是会拆除重建,但比例控制在15%以内,85%以上的老小区都通过“微改造”更新。
这对居民来说是利好不用花太多钱就能改善居住环境,也避免了大规模拆迁带来的社区解体。从社会角度看,这也反映了我国住房制度在完善,住房不只是居住空间,更是承载社区文化、邻里关系和城市记忆的生活场所,尊重这一点,才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。
本文章由齐家小编整理发布,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如涉及侵权,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,谢谢!
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